吴标生驳斥谢立意“华裔子弟无兴趣当教师”论

针对教总主席谢立意日前在教总第74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称“华裔子弟没有兴趣当教师是华小师资短缺原因之一”的言论,斯木省华总会长兼成邦江中华总商会会长拿督吴标生博士严正驳斥,强调该说法严重偏离事实,并掩盖了教育部政策偏差及招生制度不公的根本问题。

吴标生指出,谢立意的言论不仅误导公众,更可能让教育部推卸责任,使华小师资短缺问题长期无法解决。他质问:“若真如谢主席所言,为何每年仍有成千上万华裔子弟争相申请师范课程及大学教育系?为何许多SPM全A生申请师训却被拒?问题显然不在‘没兴趣’,而在‘不被录取’!”

数据打脸“无兴趣”论
吴标生列举多项事实,驳斥谢立意的说法:

  1. 申请人数激增:2025年师范华小组共6296人申请,较去年增长46%,证明华裔子弟执教意愿高昂。
  2. 顶尖学子被拒:过去多年,无数SPM 9A、10A优秀生申请师训被拒,甚至马大、博大教育系(PGDE)华文组也因名额有限,导致许多合格者无法进修。
  3. 大学教育系供不应求:如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UPSI)华文组往年仅开放约60名额,2025年虽增至103人,仍远低于需求;马大PGDE华文组从过去的18-20人增至今年50人,但申请者仍远超名额。
    “若华裔子弟真的‘没兴趣’,这些数据从何而来?谢主席是否忽略了教育部的固打制才是卡住师资来源的关键?”吴标生直言。

政策不公与制度缺陷是症结
吴标生强调,华小师资短缺是数十年痼疾,主因包括:

  • 固打制限制:教育部在师范招生中设隐性配额,导致符合资格的华裔申请者被筛除。
  • 录取不透明:标准模糊,许多申请者未获合理解释便被拒绝。
  • 培训名额不足:华小组师训及大学教育系学额长期未按实际需求调整,即使近年略有增加(如UPSI华文组目标120人),仍无法填补历史缺口。
    他批评,谢立意将问题归咎于“华裔子弟意愿”,无异于转移焦点。“今天的问题不是‘没人要当老师’,而是‘有能力者当不了老师’!”

呼吁教总与华社共同施压教育部
吴标生博士提出具体诉求,要求教育部:

  1. 全面改革招生制度:废除固打制,确保录取公平透明,杜绝人为干预。
  2. 系统性增加名额:依据华小实际需求,大幅扩增师范与大学教育系(如PGDE、UPSI华文组)招生规模。
  3. 建立监督机制:设立申诉管道,保障合格申请者权益。
    他同时呼吁教总:
  • 纠正误导性言论,避免弱化华社争取师资公平的正当性。
  • 联合华团向教育部施压,公开录取数据并制定长期解决方案。

吴标生重申:“华社始终鼓励子弟投身教育,但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制度基础上。教育部若继续以‘无兴趣’为借口推诿,师资荒将永无解决之日。我们要求的是制度正义,而非让学子背负莫须有的指责!”

斯木省華人社團總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