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政府宣布自4月21日起,所有隶属于教育部的教育机构的学生必须在校服上佩戴国旗徽章的政策,斯木省华总会长兼成邦江中华总商会会长拿督吴标生博士表示不认同,并认为此举不仅流于形式主义,增加家长与学生的负担,更无法真正达到培养爱国精神的目的。
吴标生表示,爱国教育固然重要,但强制要求学生佩戴国旗徽章并非培养爱国精神的最佳方式。他指出,爱国情怀应通过日常教育、历史文化熏陶及社会实践自然培养,而非依赖外在标志来体现。
“爱国不是靠徽章体现的,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的爱国者是那些了解国家历史、尊重国家文化、愿意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而不是因为被要求佩戴国旗徽章才显得爱国。”
他进一步强调,国家认同感的建立需要长期的教育熏陶和社会氛围的营造,而不是依靠单一的象征性措施。例如,在学校加强历史与公民教育,让学生理解国家发展历程、社会责任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比单纯佩戴徽章更具意义。“如果学生不了解国旗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精神,即使每天佩戴国旗徽章,也不会因此增强爱国意识。”
吴标生警惕,此类政策可能导致形式主义泛滥,甚至产生反效果。“如果政府一味追求‘看得见’的爱国象征,而忽视真正的爱国教育,最终可能流于表面化。学生戴上徽章,并不代表他们就更爱国,反而可能让人觉得这些措施只是为了做样子,而非真正促进国家认同。”
他补充道,目前的教育体系已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学习国家语言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此外,学生佩戴校徽或其他相关标志,已能展现对学校和国家的归属感,强制佩戴国旗徽章完全没有必要。“爱国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知,而不是增加额外的形式要求。”
此外,吴标生也对政策可能带来的经济负担表示担忧。“虽然徽章看似只是一个小配件,但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任何额外的规定都可能成为负担。尤其是多子女家庭,额外的校服要求、徽章费用都会增加他们的经济压力。”
他进一步指出,教育政策应考虑公平性和可行性,而不是一味增加学生和家长的义务。“如果政府真的关心教育,就应该专注于提升教育质量,例如改善学校设施、提升师资水平、提供更多奖学金,而不是去制定这些看似有意义但实际上作用不大的规定。”
最后,拿督吴标生呼吁政府重新审视这一政策,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确保相关措施真正符合教育目标,而不是流于形式。“我们欢迎政府推动爱国教育,但应该以更具实质意义的方式进行,例如通过课程优化、举办爱国活动、鼓励社会服务,而不是强制学生佩戴徽章。”
他强调,真正的爱国精神来自于内心的认同和对社会的责任,而不是通过强制规定佩戴徽章来实现。政府应该采取更务实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小建立正确的国家观和责任感,而非依赖单一的象征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