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95周年报庆晚宴“薪火相传,飞龙在天”

感谢星洲日报在河滨阁宴会厅举行 的95周年报庆晚宴“薪火相传,飞龙在天”推出《名人传记》珍藏系列书籍,并名人传记珍藏奖予小弟。

名人传记珍藏系列.骂出一座医院一条大道。 吴标生路见不平一声吼!
斯里阿曼以白鴿為地標,更是這座“和平鎮”的象徵。如今,只要來到斯里阿曼,就可以看到屹立在市中心的兩隻巨型和平鴿,和諧寧靜地似在向人們訴說著這個和平鎮的由來,也隱約吐露了70年代斯里阿曼和平行動……

談起這對和平鴿地標的存在,不能不提時任斯里阿曼縣議會美化小組主任拿督吳標生博士,他在1989年擔任該職時向議會提出建議,並成功被接納及源遠流長聳立在市中心,成為世世代代對斯里阿曼的深刻印象。

——————————

斯木省華總會長、成邦江中華總商會會長兼成邦江福州公會主席吳標生一直予人敢怒敢言的形象,其啟發源自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知識分子應該對世界上任何不合理的現象表達自己的態度,否則你就是幫兇。

“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我認為,身為知識份子,我有責任站出來講真話,為民發聲、打抱不平。”

尤其身為社團領袖,他覺得其更有責任扮演好人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樑,將人民的心聲和訴求反映至有關當局,讓當局了解人民需要什麼,或面對什麼問題,籲請當局解決之。

“雖然真話不好聽,但只要議題關係到人民,我們就應該說出來,為大家爭取應有的權益。”

談到勇敢發聲,斯里阿曼一直傳出一句話:吳標生罵出一座醫院來!

啟用於1959年的斯省政府舊醫院,坐落在成邦江醫院路,是英殖民地政府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雖然半個世紀下來,硬體設施略有改善,但隨著人口劇增,軟硬體設施仍遠遠無法負荷當前需求,特別是在病房不足、醫療資源匱乏、設備簡陋和專科醫生不足的情況下,許多重病患者需送往200公里外的古晉砂中央醫院接受治療。

然而鑒於當年路況不佳,許多病患錯過搶救的黃金時間而無辜喪命,且該院環境惡劣,廣為各界所詬病。

在經歷重重波折,特別是政府的更迭,多次讓醫院的落成面對阻礙。2022年9月1日,斯里阿曼人民引頸長盼的新政府醫院,終於開始分階段啟用,為當地及鄰近地區的民眾捎來好消息,造福廣泛的社群,也是吳標生爭取了四十載所樂見的成果。

除了力爭新醫院的落成,吳標生亦挺身為民爭取泛婆大道提升工程,特別是大馬建國60年以來,東馬發展一直落後馬來半島,貫通砂拉越-汶萊-沙巴的泛婆大道乃東馬人一直夢寐以求的道路,甚至因為路況不佳,車禍頻頻,該大道因此被形容為“死亡大道”。

早在90年代,吳標生擔任成邦江中華商會秘書時,便多次通過傳媒表達對泛婆大道車禍頻傳的憂心,一再語重心長敦促砂國州議員,不分黨派聯手起來,在國會和州議會爭取撥款,提升泛婆大道。

皇天不負苦心,時任首相拿督斯里納吉於2015年3月31日,為泛婆大道首期工程主持動工禮,砂沙人民殷切的念想總算有了盼頭。

——————————

不說不知,吳標生能夠操上一口流利的伊班語,這和他自小與父親甲必丹吳斯光走入木山打工有很大淵源。

“以前學校假期期間,我就跟隨父親走入木山工作,當時和許多伊班人接觸,長久下來練就一口伊班語,以致之後參與政治活動,走入長屋,包括進行政治座談會,很自然地入鄉隨俗,以伊班語交流,縮短彼此的隔閡。”

在選舉號角吹響前的1983年間,於4年前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單挑國陣人聯黨候選人荷力士丁尼的多瑪斯拉旺,和國民黨斯里阿曼支部主席阿佐斯丁聯袂拜訪吳標生,力勸他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出戰成邦江州選區,並保證為其護航,特別是到達雅長屋拉票。

當時留學回國已5年的吳標生,亦覺得成邦江必須有更合適人選擔任人民代議士,為民發聲,他也願意把自己的專業學識,用在為民服務上,通過參選振臂疾呼,喚醒選區內沉默的大多數人,彼此站在同一條陣線爭取切身利益。

在深思熟慮及徵得父母、妻子及家人的同意後,他決定在來屆選戰出師成邦江州選區,挑戰人聯黨守將荷力士丁尼。

經一番攻守,荷力士丁尼得票4101張,吳標生得票排第2,獲得2661張票,另兩位獨立候選人阿邦達哈和三蘇丁阿都拉分別獲票1527張與136張,荷力士丁尼第3度蟬聯成邦江州議席。

雖然吃了敗仗,但能在勢力懸殊的條件下取得2661張票,吳標生對自己初戰成績甚感滿意,雖敗猶榮,並受到朝野政客的關注,特別是其政治對手荷力士丁尼更是對他讚賞有加,力邀吳標生加盟人聯黨,協助籌組成邦江支部青年團。

在荷力士丁尼多次遊說後,本來與人聯黨有淵源的吳標生,在以成邦江華社大團結的前提下,答應其邀約,在1985年率領支持者集體加入人聯黨。

1988年,吳標生出任斯里阿曼縣議員,並被安排進入議會美化小組,盡心盡力的他做好本職,完成成邦江作為“和平鎮”的標誌,即一對站在地球儀上的白鴿,自此成了成邦江地標,一直沿用迄今。

————————————————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吳標生與夫人拿汀黃秀蓉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把5名子女培育成博士、渣打會計師、醫生及大學高級講師等專業人才,其家庭堪稱是華社的最佳典範。

雖然吳標生年輕時留學英國,在倫敦住了7年,但西方的文化與思想,始終沒有動搖深植在他腦海里的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福州人的家庭價值觀,“家和業旺、萬事皆興”的觀念根深蒂固深烙在他心中。

吳標生不僅是慈父,也是知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學者,同時勇於擔當、敢於針砭時政、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社會領袖,而在子女眼里,他亦師亦友,儘管平時在家比較少話,但當子女面對問題時,他都會坐下來和他們一起解決問題。

其子女也繼承了父母優良基因,自小勤奮好學,學業成績每年名列前茅,如今個個學有所成,也各自擁有幸福的家庭。

斯木省華人社團總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