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近來在全球引起很大反應,各國紛紛斥責俄羅斯的冒然舉動,並加入制裁俄羅斯的行列,然而我國聯邦政府在俄烏衝突上反應謹慎,官方立場「不選邊站」傾向保持中立並呼籲和平解決,我認為這次聯邦政府終於做對了,在關鍵時刻做出關鍵正確的外交決策,值得贊賞。
首相沙比里形容是「衝突升級」(escalation of conlict),而非軍事入侵行動,而首相署3月26日也發佈文告,呼籲各方通過對話和談判,尋求和平及友好方案解決烏克蘭「衝突升級」的危機。國際貿易及工業部長阿茲敏阿里對於這次俄烏軍事衝突也表示說:任何衝突都會對全球經濟造成損害,馬來西亞對於這起烏俄衝突保持的立場就是尋求對於全球經濟及世界和平有效的解決方案。
我完全不苟同前外交部長阿尼法阿曼,國防部前副部長劉鎮東及公正黨國會議員沈志勤对于沙比里的批评表示過於軟弱,不敢點名和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舉動。
俄烏兩國在文化和民族上可謂同宗同源,歷史上有過密切而複雜的關係,兩國如今走到兵戎相見的地步,實在是不幸的事。
然而烏克蘭危機的爆發,「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美國才是這場衝突名副其實的「始作俑者」,因此我認為應該被譴責的是美國這個霸權主義的國家。引發俄烏衝突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國長期以來無視俄烏關係的複雜性,竭力挑撥、激化兩國矛盾。美國大力扶持烏克蘭的反俄勢力,同时它主導的北約不斷東擴,將戰略邊境逼近俄羅斯家門口,無視俄羅斯在安全問題上的合理關切,一再挑戰俄戰略底線。俄羅斯一直尋求北約以法律形式保證不再東擴,然而始終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無視。俄羅斯總統普京說,30年來俄羅斯一直試圖就北約不東擴達成協議,但卻受到欺騙,施壓和訛詐。
俄烏衝突自爆發以來已持續40多天,隨著戰事深入,國際社會越來越觀察到,俄烏危機,從某種意義上看,是烏克蘭軍隊是替美國打代理人戰,美國對這場戰爭一直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
美國作為危機的幕後黑手,顯然並不希望雙方走向和平,不希望這場衝突結束,只要有利可圖,美國就會讓衝突持續下去。現在美國顯然沒有停止拱火的意思,還不顧烏克蘭人的死活,拼命搖旗吶喊,要衝突繼續,同時也繼續為烏克蘭提供武器包括坦克,防空導彈,戰鬥機,自行火炮和錢財。嚴格來說,美國算是百分之百的參戰,而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和美國的關係曖昧,他必須要看美國臉色,美國沒點頭,想停戰也停不得。
因此我呼籲美國如果真心希望推動烏克蘭局勢緩和,就應該停止拱火澆油,停止肆意揮舞制裁大棒,停止造謠抹黑他國,真正站在和平與正義的一邊。